2017年当之无愧是中国医药领域的政策年,“十三五”规划开局之后,多项医药产业政策相继出台。无论从医政、药政方面,还是从企业竞争来看,2017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,上半年各地医院陆续取消药品加成,代表备案、医院控费、两票制等政策陆续出台,这些政策对药品推广的影响在下半年已经初现,并将持续到2018年。届时,国内药企势将迎来“变革年”。
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化药市场达1.05万亿元,其中TOP50化药市场规模超过了3500亿元。预测2018年TOP50品类用药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。在国家公立医院控费政策和按病种付费的趋势下,其增长的步伐将有所放缓。
据米内网数据显示,2016年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用药总额为1306亿元。据2017年前3季度数据显示,预计2017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用药总额为1438亿元,同比上一年增长10.03%,增长率提高0.63个百分点。
2017版新《医保目录》出台后,随着人社部与相关企业的价格谈判,36个临床需要的药品成功进入《医保目录》,从而带动了 医院用药金额的增长,在推行 “两票制”、规范医药代表学术推广活动及加大医院控费后,抵销了医院用药金额的增长,从而保持了药品市场的稳健发展。
据重点城市公立医院数据显示,领先的品类分别是抗肿瘤免疫系统用药、全身抗感染系统用药、消化代谢系统用药、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、神经系统用药和心血管系统用药,六大品类药用药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,占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总体规模的84.22%。
综上,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高度重视,生物医药、创新药物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步步提高,大健康意识和精准医疗需求日新月异。加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洪流影响,诸多因素对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。我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,强劲的市场潜力,使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备受瞩目。纵观近10年中国医药的历史,中国已全面进入与全球医药市场竞争的轨迹中。展望2018年,在国家公立医院控费政策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下,其增长率将进一步趋缓,但是,热门品种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,冷门的药物也不甘寂寞,青涩品种逐渐成熟。
(来源:米内网)